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董慧教授主持的“基于语义系统的中华史籍分析研究―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发布时间:2012-12-21浏览次数:

2012年12月15日,湖北省科技厅在汉组织并主持召开了“基于语义系统的中华史籍分析研究―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项目成果鉴定会。该项目由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慧教授主持完成。

出席本次鉴定会的专家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苏新宁教授、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漆桂林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毕强教授、中国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孙卫高级工程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王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新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刘固盛教授等,湖北省科技厅黎苑楚处长主持鉴定会。武汉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孟敏副处长、陈丹副主任、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费成、中心副主任李纲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教授、党委书记董有明、副院长黄如花教授和课题组成员与会。

黎苑楚处长、马费成教授、方卿教授和孟敏副处长先后在会上致辞。

董慧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题为“基于语义系统的中华史籍分析研究―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的研究报告,王菲博士和徐雷博士演示了支撑该课题的系统平台。

“基于语义系统的中华史籍分析研究―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项目为北京市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委托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该项目2010年11月10日签订合作协议,2011年10月完成系统雏形并开始试运行,在2012年期间对系统不断进行模块优化与修改,历经近两年时间,前后有近60人参与研发,处理汉字一亿零七百八十三万五千个,参考图组20个,地图304幅。对二十四史(约3200卷,4700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实体进行了全面标注。自建数据库记录268491条。本体库构建本体类122个、对象属性32个、数据属性28个,推理属性15个和实例179503个,时空分析人物308个,地图地点标注12736个。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采用语义技术来对史籍语料进行组织,解决了史籍底本信息实体标注与抽取、底本格式转换与索引、关系模式转换为语义模式、地点沿革等技术和非技术上的难题,实现了标注底本全文阅读、史籍语义检索、知识的可视化检索、时空分析功能,同时也研制出了许多辅助性的配套工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框架。

鉴定委员会专家经过质询和充分讨论,对项目成果作出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史籍语义分析体系和用户查找知识的崭新的、形象的和生动的环境,其创新性有:(1)利用语义推理机制,构建了多维史籍语义分析体系;(2)将传统检索技术与超文本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结果中的知识点阅览的无缝连接,并从多维度展现了史籍内容;(3)设计完整的史籍语义分析流程,创建了史籍语义分析平台。

该成果在合作单位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该系统通用性好、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用户友好。系统的成功开发对出版业未来信息化、智能化、语义化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并对历史学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古汉语语义处理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果极具推广价值,并将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据悉,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项目研究期间,引起了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广泛的关注。课题组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现代史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安徽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武汉大学社科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