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 > 正文

2024年科技安全与智能情报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4-06-17浏览次数:

(通讯员成皓飞、黄慧)6月14日至15日,由学院和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4年科技安全与智能情报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我校和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深圳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数十名师生参加。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确保科技安全,使国家科学技术系统免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以保持科技创新优势是我国科技系统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智能情报支持与决策方法能够为维护科技安全、社会安全等领域的目标提供重要的支撑手段。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传夫致辞指出,传统的情报分析方法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形,只有敢于创新、勇于走入“无人区”才能取得更高成就,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信息管理学院和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开展科技安全、智能情报领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期望未来与兄弟院校加强合作,在情报学领域深入探索。

我院院长陆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各国激烈博弈的大背景下,科技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作为确保科技安全与社会安全的支撑手段,急需顶尖专家和青年才俊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并攻克难题。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孙建军教授、东南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漆桂林教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吴登生教授分别作题为《发展与安全融合视域下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创新思考》、《“大模型+知识图谱”双轮驱动的医学情报分析平台及应用案例》、《数智驱动的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特邀报告。我院毛进副教授主持。

孙建军围绕发展与安全融合视域下前沿交叉领域信息服务创新思考的主题,阐述了前沿交叉领域的范畴与特征及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解析,详细分析发展与安全融合视域下的前沿交叉领域及信息服务等方面。他指出,前沿交叉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话语建构依赖于信息服务的支撑,需构建融合生成、演化、衰退、更新的全过程服务逻辑,政策、技术、产品、市场、人才等基础服务与拓展服务的服务内容,以及具有智能化、个性化、动态化、高数化等服务特点的信息服务架构。

漆桂林介绍了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指出大模型存在专业知识有限、事实性错误、知识更新与校验困难的局限性,利用知识图谱可以解决大语言模型的缺陷,实现检索增强RAG、实体上下位推理、结构化拆解、观点分析比对等技术,极大提升大语言模型在智能知识服务、医学情报分析等任务中的性能。他认为,大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结合带来情报工程新范式,极大提高知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情报分析和研判。

吴登生提出,科技管理与决策需要数智支撑与驱动,需构建理数据、巧计算、识态势、辨规律、探趋势、建系统的数据驱动的科技管理与决策分析框架。他指出,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是领域学科前沿,两者受到相关部委的广泛重视。期刊评价是我国未来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科研人员应积极投入精力与资源,探索建立中国自主期刊评价体系,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资源配置公平。

在专题研讨环节,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纲教授与我院安璐教授分别介绍了其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情报学视角下的科技安全领域国家竞争研究”(简称科技安全项目)和“不确定环境下韧性社会智能情报支持与决策研究”(简称智能情报项目)的基本情况。

李纲从项目的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总体框架与思路设计、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课题管理与任务分工等五个方面报告了项目的研究构想。他表示,该项目将面向国家科技安全的重大需求,通过情报学视角把握科技安全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精准支撑科技安全竞争博弈,从而赋能和保障国家科技安全。

安璐从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选题价值、总体框架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子课题结构和主要内容、研究计划等七个方面对课题方案进行报告。她指出,该项目将以不确定环境下韧性社会智能情报支持与决策研究为目标,以理论框架建构-智能风险监测与情报需求建模-供需精准匹配与智能情报推理-情报支持与决策的创新应用为逻辑主线开展研究。

孙建军、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黄萃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延飞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张智雄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曾建勋教授、漆桂林、吴登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均胜研究员等专家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研讨,陈传夫主持专题研讨。

各位专家高度肯定了两个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合理,研究目标清晰,研究方法得当,研究视角新颖,技术路线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夏立新认为,科技安全项目可聚焦情报赋能范畴,注重科技安全政策仿真等博弈推演,以政府咨询报告为主要成果形式,并与通用大模型企业合作,形成高质量案例,推动成果落地,从而服务于社会,并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智能情报项目宜推动真实应用场景落地,在应用中改进相关理论方法,发现并解决现实问题。

孙建军表示,两个课题都对国家战略咨询服务有重要价值,应注重理论探索。科技安全项目可充分发挥情报学的理论优势,建立通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对国家科技安全进行预测,通过仿真方法探索国家竞争策略性问题,撰写政府咨询报告。智能情报项目可围绕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探索韧性社会中的各种风险,通过战略情报服务为韧性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导。

曾建勋建议,科技安全项目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进行,注重掌控科技安全风险点、科技实体清单、产业优势分析和科技原创能力,体现科技安全的出发点,并进行预知与防范。智能情报项目可注重韧性社会的特质,明确情报支撑需求,形成相关案例,与以往的研究体系进行区分。

黄萃从科技安全项目的题目出发,认为研究应突出情报学特点,界定科技安全领域。国家竞争研究可侧重国家制度博弈,希望研究能够落地并作出学科贡献。智能情报项目可注重子课题内容的衔接,推动真实场景落地。

王延飞指明了科技安全项目中科技安全态势评价的四个方向,即误导方向、打乱节奏、削弱能力和毒化生态,指出应从科技安全博弈角度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他对智能情报项目中的韧性社会和智能情报两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为研究重点指明方向。

张智雄建议,科技安全项目研究应注重情报学如何赋能科技安全,把握国家科技安全情报的关注重点,建立有效的情报产品体系和输出应用机制;智能情报项目应注重信息与情报之间的转换,从而减少不确定性。

漆桂林表示,科技安全项目数据建设十分重要,可通过系统或大语言模型生成高质量报告。智能情报项目在部分子课题中可通过技术提升实现不确定环境下的高精度情报的推理与决策。

吴登生认为,科技安全项目可从科技安全的内容、输入和产出出发进行研究,注重国家竞争方面的理论探索,预测国家竞争手段,提出建立国家科技风险数据库。智能情报项目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注重感知风险与实际风险的偏差,并通过沟通减少偏差,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张均胜提出了科技安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数据来源、方案设计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指出科技安全更需要事前预警。

陈传夫对专题研讨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项目选题对国家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科技安全项目应注重系统思维,开展高水平研究,关注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生成服务于国家科技安全的咨询报告。智能情报项目可总结不确定性的共同特点与规律,确保研究成果准确可靠。

课题组主要成员认真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凝练关键问题,加强课题组成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按照项目进度计划完成研究任务,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